协同创新中心由浙江大学牵头,以具有优势互补的浙江大学、清华大学、华东理工大学为核心,联合中国华能集团公司、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、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等煤电产业链上的龙头央企、协同太原理工大学、哈尔滨工业大学、重庆大学、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的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团队、并进一步汇聚浙江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、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、山西国际能源集团有限公司、西子联合控股有限公司等大型头部企业,构建协同创新体。
  依托浙江大学为主建设和管理,在科技委员会的指导下,通过常态化工作会议,实行集体协商的决策咨询机制,形成“需求牵引、优势互补、利益分享”的协同创新体。
  协同创新中心紧密围绕煤炭分级转化清洁发电技术主线,面向国家重大需求、面向经济主战场,深耕煤炭的分级转化与高效清洁利用,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,推动新时代的能源革命。围绕煤炭分级转化分质利用、烟气污染物深度治理、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、煤炭与可再生能源耦合四个主攻方向,通过体制机制创新、研究模式创新、组织机构创新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,突破传统研发中基础研究与国家重大需求脱节、高校与企业需求沟通不畅等壁垒,激发科研人员研究热情,形成协同创新科研团队,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开展有组织协同攻关,突破核心关键技术,最终形成煤炭分级转化清洁低碳发电的创新技术体系,为我国的双碳目标服务。
  协同创新中心拥有固定人员83人,含教授41人,副教授5人,研究员25人。其中,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,教育部“长江学者奖励计划”特聘教授9人、青年长江学者5人,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人、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1人,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,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8人、青年拔尖人才4人,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2人,科技部“创新人才推进计划”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6人,“百千万人才工程”入选者8人,教育部跨(新)世纪人才12人。
  在历届科技委员会各位专家的指导下,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,协同创新中心在科学研究、人才培养、队伍建设、开放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。中心重大任务的技术研发涉及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、化学工程、环境工程和机械工程等诸多学科,促进了相关学科的交叉汇聚。中心协同高校的相关学科持续保持领先水平,高水平的研究工作极大提高了学科的声誉,显著改善了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软硬件条件,增强了学科的综合实力。
  协同创新中心将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平台,持续产出国际一流重大创新成果,能源低碳零碳负碳利用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,推进基础和产业融合,抢占能源低碳技术制高点。按照复合型、多通道、阶梯式的人才培养模式,为能源低碳利用的创新发展建立坚强的人才保障体系,建成一流的科研创新团队和较强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梯队,为我国实现碳中和打下坚实基础。